酒泉市政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材料( 朱  勃)

来源:酒泉市政协办公室      日期:2017-09-08 16:07      阅:       字体:  


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敦煌市文物局副局长  朱  勃


随着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申遗成功,如何充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及世界文物遗产本身的价值,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文物部门,我们将始终秉承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我市共有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县级市,其中莫高窟由正厅级事业单位敦煌研究院管理。

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遗址,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上必不可少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我们立足敦煌文化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记忆,展示敦煌历史文化优势,传承历史文化根脉,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促进发展、服务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申遗后,为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与合理适度利用,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设置了玉门关管理所和悬泉置文物管理所,招聘19名文保员(玉门关17名,悬泉置2名),落实机构、人员、资金对遗址进行保护管理,实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全天候巡查保护和定期人工监测记录。

二是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了《玉门关遗址管理规划》、《汉长城玉门关段遗址保护规划》、《悬泉置遗址展示详细规划》,其中《玉门关遗址管理规划》已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公布,目前正遵照执行。《悬泉置遗址展示详细规划》,目前该规划已上报省文物局,计划5月底完成专家论证工作。待规划完成并经报批同意后,我局将按照规划要求,开展景区招商建设及开放接待工作。

三是将展示利用与项目建设有效融合。投资3060万元建设的玉门关游客服务中心,计划7月投入使用。结合《悬泉置遗址展示利用详细规划》以及今年3月世行专家在悬泉置遗址实地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市计划在悬泉置遗址修建游客服务中心、遗址博物馆、烽燧遗址现场展示、驿站遗址现场展示等项目,有效提升世界文化遗产重要节点遗址的展示和接待工作,满足近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展示需要。

四是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到世界文化遗产当中,全面提升文化遗产的科学化保护和管理水平。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采用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对遗址本体及外围风沙、水文、气象、病害、稳定性、游客流量等影响文物存续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管理。

五是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认真落实文物安全检查巡视报告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抓规范操作,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巡查力度,坚持对遗址管辖区域内的文物安全实行专人24小时轮流巡查,并定期检查工作交接记录。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遗址区域内的文物无安全事故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是展示手段较为单一。申遗期间,我市初步夯实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各项工作,但就目前保护利用方面来看,仅通过游步道的方式加传统讲解方式进行展示,语音导览、解说标识系统暂未完善。目前玉门关遗址语音导览系统已通过招投标,计划玉门关游客中心改造工程完工后安装调试,解说标识系统待招投标通过后实施。

二是缺乏高素质综合性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才。面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工作任务,现有保护队伍不能满足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现有保护管理队伍大多数没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习经历,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高等院校学习进修的机会也不多。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是保护基础设施薄弱,保护装备不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均处在辽阔的戈壁滩上,保护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使用的设备较原始简陋,没有有效的科技装备和手段,保护难度相对较大。

三、对策及建议

1.遵循国际化标准,坚守保护第一的原则。世界文化遗产一旦被人为的破坏,任何复制品都无法替代它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国际化标准,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使其能够永续利用。

2.正确处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艺术价值,更进一步为国内外游客所青睐。近年来国内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同时却忽视了遗产地的承载量,使得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利用过程中以强化“遗产文化价值”,淡化“旅游经济价值”为前提,制订切实可行的游客管理手段以控制游客数量,确保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3.拓宽展示手段。在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中应充分运用当代互联网技术,利用声、光、电一体化的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态的实景演出、在线展示等形式,努力探索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相兼顾的遗产解说模式,激发观众参与体验的热情,最终实现遗产保护、价值展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一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力度,尤其要注重培养既懂文保、又熟悉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政府要尽快出台大力度的、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引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专业人才、旅游人才和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经常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进修,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5.推动多元化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建议成立由文保、旅游、教育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遗产专家委员会”,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决策、咨询和监督。积极探索引导、扶持以世界遗产保护为宗旨的民间组织发展,提高民众参与程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强大社会合力。

6.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积极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的专业人才,整合政府部门长期从事世界遗产管理和利用研究的人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工作人员,成立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形成了高校、政府部门、景区共同研究世界遗产的开放运作模式和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科研模式,对敦煌境内世界文化遗产开展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利用的手段和措施。

7.加强科学保护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与贯彻科学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探索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这两处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模式,呼应网络时代要求,搭建在线展示平台,主动与旅游部门和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强化公民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